「我先生喜歡跟孩子們打成一片,但有時不小心說錯話,傷了孩子的心。但是他不肯道歉,怎麼辦?」一名媽媽這麼問我。
「舉個例子吧!例如什麼事呢?」總要有個故事,好讓我來分析一下。
「大人陪著孩子疊積木,全家聚精會神。疊得很高很高,輪到孩子時,突然垮下來。我先生一邊大笑,很開心。一邊卻對孩子說『你好笨,每次輪到你就垮掉』。孩子聽了很受傷,躲在房裡不出來。」
「你猜猜,妳先生為什麼這麼說?」我問。
「他應該只是習慣,因為他平常講話就這樣。」
「那麼,然後呢?」我問。
「我要他去安慰小孩,跟孩子道歉。可是他說『我又沒錯,幹嘛道歉?我又不是那個意思。是孩子太脆弱、太容易受傷了吧?男孩子這樣不行!』」這位媽媽接著說:「這狀況常常發生,醫生我該怎麼辦?」
「父母對孩子來說是像天一樣的存在。即使無心,孩子聽了也會傷心。父母永遠是父母,不會是孩子的朋友。最多,是像朋友般的『相處態度』,但在家庭位階上,父母—子女是很清楚的。」我告訴她我的主張,但不強迫她接受。
那位媽媽偏著頭,想了想,然後問:「遇到這情形,我該怎麼辦?」
「你先生也不想讓孩子那麼難受,只不過他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,只好撐在那邊。」於是我提出幾點提示:
1.繞過對錯。
孩子難過,不一定是誰做錯了什麼。就像孩子跌倒,放聲大哭。孩子自己跌倒,沒犯什麼錯,而爸媽也沒錯。既然無所謂誰對誰錯,就繞過「做錯事要道歉」這邏輯。
2.著重情緒面,當下不急著教導。
孩子難過,我們希望安撫他的情緒。所以重點是「安撫情緒」,而不在於「教導」。孩子跌倒在哭,不急著教導他「以後要注意,不要橫衝直撞」。積木倒下,不急著教他「下次耐心些,積木就能疊更高。」
3.表達著重在「親子之愛」
爸比這時候可以去找孩子,對他說:
「你剛剛堆積木,很認真。把鼻都有看到。」
「積木疊高高,很緊張,也很好玩。我很喜歡大家一起玩的感覺。」
「下次我們再一起玩。」
4.讓子彈飛一會兒
講完話,父子在房間裡共處五分鐘,多撐一下。不必急著「消滅」孩子的難過,也不用一直解釋。陪他就對了。如果可以,拍拍抱抱他也行。
5.提供生理所需,打破僵局
若孩子是真的不乖或違規,同時孩子自己生悶氣不理人。父母可以靜觀其變,每隔一段時間提供生理所需。「待會要洗澡囉!」、「要不要上廁所?」、「該睡覺了,把鼻帶你去刷牙。」繞開原本僵持的事件。
—
【請問醫生,我的孩子有問題嗎?:精神科醫生教你聽懂孩子的內心話 】作者/ 繪者:劉貞柏醫師,聯經出版。(本篇圖文為作者延伸概念的文字整理,未收錄在本書中)
博客來網路訂購資訊:
http://search.books.com.tw/exep/prod_search.php…
--
圖片來源為pixabay網站